公私兼顾:
损公利己,于心有所不安;
克己奉公,于心有所不忍。
--《新伦理学教程》P294

担忧在绝路上挫败:统筹兼顾。

高三那年,每天行色匆匆。
那天是那年最后的一个星期天。上午的第四节是生物课。上完课后,我用课间短短的十分钟时间继续埋头看书学习。之后的第五节是数学课。那是上午最后的一节课。整个数学课恍如一晃。我伸展着身体,走出教室去透透气。刹那间,我想起来,我应去找老师要一份卷子。昨天,课代表发卷子时,少了两份卷子。所以,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还没有领到卷子。“唉,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呢?”
后来,好心的课代表给我送来了卷子。

厌恶“宿命论”的理由:害怕“绝对无意义”、害怕“失去自由”、害怕“意志不是第一因”、害怕“否定自我”。事物若要具有相对的意义,第一是要被人所需要,第二是要通过人自觉而主动地耗费精力而产生。

关于“业力”:共业与灾祸。道德因果律。“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道德因果律向非道德领域拓展。

为了充分工作而忍耐放逸的慾望是善。为了过分娱乐而减少工作是恶。
充分工作是善。过分娱乐是恶。
对整洁的过分苛求,是恶。

完全的教育,一面是应试教育,一面是素质教育。
应从考题出发把握应试方法。一种是采用最直白的思维方式做题,忽略所有含混,模拟考试的情况。一种是理清所有含混,一题一题地做,深入思考标准答案。
学而思,思而学,虚实结合。

经验的证伪作用。理论,关于经验(感)的虚感。
常识是确实的。

择二不休。

操作要素,构造概念。

焦虑,积极作用,显在危害会导致对潜在危害的担忧甚至焦虑的情感。

公有内涵就是自己和他人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印象。
私有内涵就是只有自己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印象。

语言表达可以看成是或然推理。
直观相似性是探索或然推理的拐杖。
相似的发现是印象的细节在心灵中累积的结果。

语言的发展,概念的创造。
把单词开头的元音和结尾的辅音省略而来的发音,与意思相联结。

小段语句的直观,大段语句的直观。意义要素的容错性渐进。

以经验主义来区别虚感中的真假。灵感是神的。除此以外是我的。

“小己”的愔感能够生发出平和的情感来。“贫乏”。

只要不去当精神病人,就不会被歧视。
坚决不再去当精神病人。坚决否认这样的想法“虚假的事物为真实的”。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在真假问题上从众实。在好坏问题上从众虚。

活在真实里。

关于害怕,己?对短暂的害怕。对约束的害怕。对痛苦的害怕。干脆、索性。

地位,高贵、低贱,态度。

解答过去所产生的问题的猜想的产生,灵光一晃。猜想、怀疑、证实。假设、分析、证明。

意义就是需要。需要就是意义。

前必然、后必然。



虚拟是真实的,但不是终极真实的;
真实是虚拟的,是与终极真实相似的。

因为信了所见所闻中的真实,我们在爱中勇敢地精炼出终极真实。
喜爱某位历史人物的追随者一般不会去研究相关的历史书本身。
因为有人认为圣经提到了它本身,所以有人去研究它。
如果我们研究某本书本身,我们能够确认的只是关于那本书本身的真实。
终极冒死者探究关于宇宙的奥秘真实。

作为量子化学家的雅苏关于宇宙的直觉是怎么样的呢?
人类关于宇宙的直觉是怎么样的呢?

Comments

2014-10-25